hi~请 [登录] [免费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内容详情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

发布时间:2024-04-08 14:34:42      阅读量:233次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社会共识的最大“价值公约数”,是人生奋斗的梦想之舵、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钙、当代中国的兴国之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绵延数千年的历史实践中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是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先锋力量,更是沟通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主流文化与多元文化的主要群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有助于涵养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精气神。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滋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等相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追求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公平而无私,故美恶莫不覆;地公平而无私,故小大莫不载”“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等相呼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昭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吾日三省吾身”等相联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家发展层面上相互融通,都重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在社会关系层面上相互契合,都重视包容精神与和合之道,主张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在人民利益层面上相互融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素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等民本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国家富强与人民民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拥有广泛的现实适应性和强大的历史生命力。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精气神

当代青年所接触到的知识和信息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多,他们的认知和观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活跃和复杂。与认知不相匹配的是,部分青年的情感、意志等组成要素的发展可能相对滞后,产生情感或意志薄弱等问题。

我们处在多元化的世界当中,随之而来的是文化上的多元化,在给当代青年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产品和广阔的交互领域的同时,也可能会对部分青年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对青年的学习和立志很有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念,在青年的精神世界中起着“主心骨”“稳定器”的作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可以涵养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精气神,可以有效化解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

此外,在当代青年面临工作、学习、生活的压力,遇到人生的重大抉择,表现出迷茫和困惑,有的时候会丧失方向感,感觉使不上力气,这种现象可能会存在。这些年,国家在政策上加大了解决青少年教育、就业和婚恋、育幼等方面难题的力度,帮助青年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在此过程中,需要全社会更加关心和关爱青少年的心理成长和精神素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可以为青年提振精神,帮助他们提升追求理想的韧劲。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具体举措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能够充分提升青年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在思政课堂教学中,通过文化叙事打通古今界限,引导学生深入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底蕴,领悟传统文化中伦理精髓、修养功夫和哲学思维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进而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可以在思政课讲授过程中,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结合中华传统史学素材和“四史”经典素材,筛选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相契合、与学生发展需求相协调的史料内容,在唯物史观的科学指导下进行正确解读和合理诠释。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社交应用、自媒体和短视频等新型传播渠道的快速普及,青年接收和处理信息的方式也发生明显改变,更倾向于多样生动、高效明快的互动性交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新媒体传播给青年受众,不但可以填补他们的碎片化时间,更能培养一种陶冶情操的生活方式。在此过程中,传播者需要有充分的意识形态自觉和负责任的态度,相关平台需要加强内容审核和价值观引导,避免内容被误解、扭曲和滥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学习落脚点在“经世致用”,因此有必要将其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和社团实践活动中,为青年学生开辟出相应的活动领域。可以鼓励学生社团就相关主题开展类型丰富的展示交流活动,如可以让青年学生参加红色歌曲比赛、体验长辈的辛勤劳动,增进对爱国、敬业等价值观的领悟;可以在校园一些文化活动中有意识地融入科技成果、非遗技艺等元素,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价值认同感;可以设立相关学术研究平台,进行各类讲座、学术报告、研讨会等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承的学术活动。(作者  李梵叮  顾成敏)


[李梵叮所在单位系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顾成敏系通讯作者,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系2023河南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专项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契合性研究”(编号:2023XWH010)的阶段性成果]


来源:中国文化报数字报  *  转载自:https://npaper.ccmapp.cn/zh-CN/?page=3&Hid=6612a7aac44b03dce99d9ab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