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被列为2024年十大工作任务之一。这不仅进一步明确了高端制造、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发展方向,也为旅游业超越传统形态和模式、实现变革和创新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快发展旅游新质生产力,对于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和紧迫的现实意义。
首先,正确认识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特征与旅游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关于新质生产力的本质特征初步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是系统和集成创新的特征。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创新,是一种系统性和集成性创新,包含发展理念创新、基础研究创新、生产关系变革、产业模式变革等内涵。
二是深层次和全面融合的特征。融合聚变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原本相对孤立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活动,在新理念、新模式、新需求的框架下密切联系、有机融合,形成先进的生产力和全新消费场景,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物质力量。
三是阶段性和发生质变的特征。新质生产力是经过长期积累和探索,如十年磨一剑的基础研究,如打破行政壁垒和行业垄断的艰难改革,最终生成“1+1>2”的系统新质,引发生产力系统的质的变革,并创造出传统生产力系统无法想象的效率和财富。
虽然旅游新质生产力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是符合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一方面,只讲创新是不够的,必须提升到系统和集成创新的高度。这就不能“就旅游论旅游”,而要更多地吸收相关领域的创新思维,更多地借用其他行业的创新技术,为旅游业系统和集成创新提供充足的资源条件。另一方面,只讲旅游行业内部融合或文旅融合也是不够的,还要深入研究旅游与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的融合聚变机制,厚植旅游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土壤。
此外,要尊重旅游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鼓励创新,建立有利于管理治理创新的容错机制,完善有利于企业家冒险闯关的营商环境,积极培育有助于旅游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促进传统生产力发生质变营造更加优越的社会环境。
其次,积极参与优化经济布局进程,不断拓展旅游新质生产力空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大力优化经济布局。以先进生产关系、科学技术、社会结构和文化体系为基础的新质生产力,是优化经济布局的重要引擎和驱动力量。
近年来,以文旅+工业、文旅+农业、文旅赋能乡村振兴和城市更新等为代表,旅游业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平衡地区经济差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上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沿海与内陆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利用效率、智慧旅游水平、文旅企业能级、景区服务管理等方面的不均衡与不协调等。这些大多可以归入“优化经济布局”的工作范围,同时也是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必须指出的是,要解决这些长期积累的问题和矛盾,不可能依赖要素和资源海量投入的传统模式,而只能走创新、融合和深化改革之路,即只能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来解决。
优化经济布局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大动作”,要解决的是生产力空间结构不优和布局不合理等突出问题,其涉及的对象主要包括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四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六大区域重大战略,同时也会深刻影响到其所覆盖的广大城乡地区及社会生产各部门。
需要指出的是,这十大板块一直是旅游业高密度布局和重点投入的地区。因此,国家生产力布局的结构调整和空间优化,不仅可以为旅游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空间,也有助于解决旅游业区域创新不强和空间布局不合理等问题。以发展旅游新质生产力为抓手,积极参与优化经济布局进程,有助于走出一条旅游业系统性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最后,因地制宜发展旅游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重点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培育新兴产业是重点。发展旅游新质生产力,要积极布局和培育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如低空旅游、康养旅游等。这些产业不仅依靠技术驱动,与科技创新联系密切,同时还具有优质、高效、绿色等特征,是旅游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各地应结合自身条件和资源禀赋,加快形成旅游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旅游新质生产力品牌,开辟未来旅游发展的新蓝海。
二是创新融合是关键。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在于对各类资源要素的创新性配置。旅游具有天然的包容性,要在与多种产业、领域的有机融合中探索对劳动、资本、土地等传统要素资源的优化组合以及对信息技术、数据、知识资本等新型要素资源的融合应用。通过资源的灵活高效配置,形成完善的旅游新质生产力生态系统,避免同质化发展和竞争,促进旅游新质生产力协调发展。
三是深度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格局是必然要求。相对于传统旅游产业,旅游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仅需要良好的政策机制、人才资源、创新环境等内部条件,还要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等外部保障。因此,发展旅游新质生产力一定要与科技、金融、人才以及文化创新资源高度聚集的国家战略轴带、城市群、都市圈紧密结合,积极打造旅游新质生产力示范城市,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与区域旅游比翼齐飞,为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作者:刘士林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 张懿玮 上海杉达学院管理学院副院长)
来源:中国旅游新闻网 * 转载自:http://www.ctnews.com.cn/guandian/content/2024-04/16/content_159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