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请 [登录] [免费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内容详情

保护文物、传承文明 勇担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使命

发布时间:2024-06-11 12:11:08      阅读量:307次     

保护文物、传承文明 勇担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使命

器以藏礼,物以载道。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是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重要见证。2023年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吸取精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以大历史观贯通大文化观,既是思想理论层面的认识论,又是实践操作层面的方法论,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也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指明了前进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对于更好担负新时代文化使命,以文化遗产保护高质量发展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建立健全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建设国家文物资源大数据库,加强相关领域文物资源普查、名录公布的统筹指导,强化技术支撑,引导社会参与。要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同时要合理利用,使其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方面充分发挥作用。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

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论述有助于指引我们更好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纵深,更好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夯基赋能。

以科技创新带动文物系统性保护和合理利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先进技术加强文物保护和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文物保护理念不断创新,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升。

在顶层规划设计上,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13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文物科技创新的意见》。国家文物局根据文物保护与利用需求,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文博机构,针对重要科技领域和方向,设立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大力支持文物与相关行业深入融合,实现“文物+旅游”“文物+教育”“文物+创意”等领域的业态创新、模式创新。

在基础科学研究与应用上,在科技部和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以“应县木塔结构稳定性评估与保护方案研究”“贝叶经保护修复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共性关键技术类)”“石窟寺岩体稳定性预测与加固技术研究”“壁画高精度多光谱高效采集处理装备与应用示范”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为抓手,围绕重点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通过跨行业跨学科联合攻关,不断提升文化遗产价值认知的科技支撑能力、文化遗产保护修复的科技创新能力、文化遗产传承利用的科技保障能力。2024年,国家社科基金增设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专项,发布31项课题指南,进一步加强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体制机制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

在科技助力文物活化利用上,将数字化技术应用在文物信息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共享等全生命周期管理。综合运用智能导览、虚拟漫游、增强现实、人机交互等手段,将前沿科技与古老文物有机结合,有效提升文博服务现代化水平。

在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文物局出台政策文件,为文博事业单位的用人机制、人事管理、能力建设、绩效分配、职称评定等提供政策支持,不断稳定和壮大基层文物保护和研究队伍;开展文化遗产大学建设,培育科技研发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过硬的文物科技后备人才力量,持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依托建设以国家文化遗产科技创新中心为代表的文物科研平台体系,推进文物保护利用科学技术体系化发展

国家文化遗产科技创新中心(简称“科创中心”)建设是“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之一,也是搭建文物科研平台体系的重要内容。该项目旨在全面整合优化文物保护设备、技术、人才等资源配置,通过“文物+科技”,加强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系统集成,从根本上提升国家文物保护利用原创理论、保护材料研发、装备工具发明、技术工艺创新能力、标准研制,解决文物保护利用关键核心技术问题。

面向不可移动文物科学研究,科创中心将通过大型文物安全稳定实验室、文物环境劣化耦合场模拟实验室、传统木结构建筑保护实验室、岩土文物保护实验室以及壁画、彩画、彩塑文物实验室等,在大量实验基础上,论证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科学性和独特性,构建区别于西方现代工业建筑理论的中国传统建筑科学理论体系。从病理病害分析检测、修复材料研发、修复工艺优化等方面,突破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关键技术瓶颈问题。

面向可移动文物科学研究,科创中心将利用多种技术手段和设备分析测试文物样品,达到认知其化学成分、物理性能、微观形貌、年代信息的目的,建立系统全面的文物本体分析检测能力。完善预防性保护监测阈值及测控方法,推动多元化、低成本、高效能的藏品保存设施设备体系建设。

面向考古研究,通过建设考古年代学、环境考古、动植物考古、古人类考古、文物材料考古以及科技考古样本库与数据库,充分开展考古文物与遗址标本的分析研究,提升遗址的考古价值认知,建设国家级科技考古样本库与数据库,加强与国内外科技考古研究力量的合作。

面向公共文化建设和国际交流,以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服务元首外交和重大活动、打造中国文化遗产监测和防灾减灾应急指挥平台、提升文化遗产科学管理水平为总体目标。建设国家文物资源大数据中心,利用数字化手段将文物价值长久保存,高效存储、管理和利用文物资源数据,在展示利用、信息传递、资源共享、文创产品供给等各个环节为公众提供服务。建设中国文化遗产监测总平台,与高新技术机构加强协作,将空天地一体化卫星互联网、高分遥感技术以及卫星、无人机等高新技术应用于文化遗产监测预警,做到实时、精准、高效,推进我国文物保护方式由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转变。建设国际交流展示培训平台,集展示、交流、培训、科普、服务等功能于一体,通过全面加强文物科技人才培育,深入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挖掘阐释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价值与当代启示,为文物领域发展注入新动能,以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助推文化强国建设,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力量。(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来源:中国文化报数字报 *  转载自:https://npaper.ccmapp.cn/zh-CN/?date=2024-06-06&page=1&Hid=666095b4ec722faa7c922d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