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的“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2014年,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简称“国家文创实验区”)落地北京市朝阳区。在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成立十周年之际,近日,2024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发展大会在北京市朝阳区举办。本届发展大会以“文化·光影·融合·新质”为主题,邀请专家学者探讨数智时代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景、技术和途径,以期加快电影科技创新和工业化进程。会上还宣布启动建设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视听产业创新中心、揭牌了北京朝阳影视服务中心等,多项成果将加快推进文化产业智能化、数字化水平,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
国家文创实验区作为文化和旅游部、北京市政府采取“部市合作”共同推动的国家级文化产业创新“试验田”,积极搭建行业交流对话平台,得到了各界广泛关注。“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发挥文化强区优势,把握新一轮科技升级机遇,通过推动人工智能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挥朝阳文化沃土的产业培育功能,实现优势产业的互促升级,是我们今天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国家文创实验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朝阳区,科技赋能影视产业发展特征尤为突出,以墨境天合、鼎盛佳和等为代表的影视后期制作公司,不断探索用人工智能在影视编剧、创作、后期制作、全流程管理方面的应用,不少影视公司成立了AI(人工智能)部门,深度开发科技工具,提升影视产业细分环节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智能化水平。
今年4月,朝阳区在北京市率先设立了影视行业服务机构,重点帮助影视企业协调服务影视剧拍摄取景,培育精品影视作品,推广影视行业相关技术应用服务,开展影视文化展示交流和对外合作等。同时,朝阳区还邀请30家重点影视企业成立了北京朝阳影视产业联盟,加强行业间交流合作、资源共享,促进影视企业提升影视制作技术水平,创新影视传播方式,拓宽影视产业发展空间,鼓励和支持影视企业创新经营模式,为影视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依托区域优质的影视资源和活跃的创作氛围,朝阳区形成了完整的影视全产业链集聚生态,影视成为朝阳文化发展的一张亮丽的“名片”。据介绍,朝阳区现有登记注册影视企业3207家,规模以上影视企业406家,分别占北京市的25.1%和59.2%。2023年,全区规模以上影视企业实现收入266亿元,同比增长2.1%。影视产业集聚效应明显,拥有58家影视特色园区,其中以影视企业为主的特色园区有20家,拥有拍摄影棚、录音棚等专业影视配套资源及设备,实现影视作品在拍摄、制作、审片等各环节高效衔接。影视全产业链环节完整,会聚万达电影、阿里影业、华策影视、郭帆影业等影视企业,涵盖了制作出品、宣传发行、院线放映全线环节。《流浪地球》《唐人街探案》《长津湖》《消失的她》《热辣滚烫》等大银幕经典,均有朝阳影视企业深度参与。
本次发展大会上启动建设的AIGC视听产业创新中心以“政府支持、市场主导”为基本原则,依托华为、华鲲振宇在国产AI算力领域的领先地位和核心技术优势,联合阿里大文娱、商汤科技、生数科技等共同打造面向视听行业开放共享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构建“软件+硬件+应用+服务”的全产业链生态体系。“我们将整合算力、人才、数据等核心资源,着力构建‘产学研用’共投、共建、共享的多元化发展机制,凝聚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合力,为中国视听产业工业化发展贡献力量。”国家文创实验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各方将通过AIGC视听产业创新中心,共享创新成果,合力攻关难题,促进关键技术成果转化和应用场景落地,打造集技术交流、成果展示、研发合作、业务对接于一体的服务场景空间。
今后,朝阳区将紧抓国家文创实验区建设机遇,围绕科技、文化双向赋能,深入实施数字文化发展战略,推动新技术在视听及相关领域的前瞻布局、技术孵化与应用开发;打造面向全行业开放共享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推动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与周边社区发展、市民文化需求深度融合;全面丰富多样化视听体验,推动超高清、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落地示范场景,增强文化科技消费体验;加快建设美食之城、茶香之城、时尚之城,用文化滋养美好生活、赋能产业发展;用活国际学校、场馆、展馆和商圈资源,办好各类跨地域、跨国界的文化交流活动,打造产城人文景融合的“城市文化客厅”。(中国文化报记者 李琤 高婷)
来源:中国文化报数字报 * 转载自:https://npaper.ccmapp.cn/zh-CN/?date=2024-06-13&page=2&Hid=6669e3a7c72d2faa32627c79